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核集团将新能源业务“走出去”的重点目标区域之一选定为东欧。为什么是东欧?今天,咱们就以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为例,深入探索一下东欧新能源市场,看看这里面都藏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快速崛起的“潜力股”
东欧新能源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企业在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投资尤为显著。例如,2023年电建海投公司在塞尔维亚成功收购了278兆瓦的风电项目。中国在罗马尼亚的主要投资企业包括华为技术罗马尼亚公司、中烟国际、中兴通讯罗马尼亚公司等。这些投资项目不仅加深了中国与东欧国家的能源合作,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参与东欧国家新能源市场开发的战略布局。
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规划
东欧的新能源规划。东欧国家在碳排放目标驱使下,加快了能源转型的进程,颁布各国政策及竞标项目,以大力吸引新能源技术的进入和合作。
塞尔维亚的能源体系中,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比例常年保持在7:3左右。发展绿色能源是塞尔维亚加入联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也成为塞政府重点推动的领域。据《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2009/28/EC指令》,其新能源发展预计为:2030年装机容量达9.3吉瓦,2040年增至10.4吉瓦,2050年更将达13.4吉瓦。
根据罗马尼亚2020年提交给欧盟的《2021—2030年国家能源和气候综合计划》,到2030年必须有49.4%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才能实现减碳目标。根据罗马尼亚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NECP),到2030年罗马尼亚的风电装机将达到5.2吉瓦,太阳能需要在未来10年增加到5吉瓦,才能实现减碳目标。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东欧新能源资源禀赋。东欧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罗马尼亚等国也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为当地经济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来源,并且在能源稳定供应方面对周边地区具有战略重要性。
塞尔维亚风力发电潜力巨大,平均风速4.71米/秒,可利用小时数1986小时。塞尔维亚的年平均日照天数为272天,年日照时间约为2300小时,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罗马尼亚平均风速为6.5米/秒,可利用小时数为2058小时。罗马尼亚风能开发侧重陆上风电场,海上项目尚处规划阶段。当局正筹备海上风电法,旨在推动黑海海上风能项目顺利落地。罗马尼亚光伏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000~3000小时。
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东欧消纳和并网情况。东欧电网系统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前,老化严重,线损率普遍高于欧盟均值。特别是2024年7月,东南欧地区再次遭遇电价飙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2022年天然气危机的持续影响。当地太阳能存储能力有限,加之电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导致了严重的限电现象。中东欧能量互联组织(CESEC)2024年倡议推动区域合作,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目前的政策环境,东欧地区的电网有望得到显著升级。
投资东欧国家新能源的风险及策略建议
东欧国家投资新能源存在的风险
传统电力购买协议(PPA)适用性受限。目前,电价的签订中,关键是评估商业PPA在未来东欧电力市场中的走势。随着东欧能源供应紧张局势的进一步加剧,电力市场价格波动显著增大,现货价格不断攀升,已签约的PPA及众多筹备中的PPA项目面临适用性上的潜在风险。
审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在东欧投资中,欧盟委员会基于外国直接投资制度(FDI)和欧洲反补贴条例,判断中国有国家补贴,扰乱国家的电力市场,因此在中资进入东欧市场的进程中,审批过程有可能存在风险。
东欧电价季节性回落所带来的风险。东欧国家2023年年均电价水平在欧洲的总体电价水平中属于中等水平。在每年2~3月,用电需求趋弱,期货电价整体回落。随着冬季供暖需求风险的逐渐降低,电力整体价格出现回落。为此,应重点关注季节性的电价回落对营销收益带来的风险。
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存在电网阻塞风险。东欧国家电网体系普遍存在损坏和老化现象,导致多数国家的电网线损率远高于欧洲6.7%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电网基础设施问题,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改造工作更为迫切。
政治影响的风险。考虑到地缘政治和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中资企业在进入东欧市场时应采取谨慎策略,并提前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投资东欧国家新能源策略建议
加强战略与规划指引。东欧地缘政治形势愈加复杂,境外新能源投资行业发展日趋成熟、竞争日趋激烈,建议中资企业转变策略,从以往的项目导向、粗放式市场开拓,转向结合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战略性布局,以确保企业能够稳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借船出海与打破文化壁垒。建议中资企业尝试通过海外当地公司收购与合作开发,以海外当地公司为抓手,使得中国资本带上本地化属性,顺畅打通东欧区域的产业收购渠道;同时,依托海外当地公司在东欧的经营,可以打破文化壁垒,迅速扩大业务规模。并通过与海外公司的业务协作,实现新能源业务领域的多元化。
扎根重点国别,打造多元化梯级储备项目库。建议中资企业扎根重点国别,夯实经营基础,深耕属地化建设,建立梯级储备项目库,逐步打造“收购+预建设收购(RTB)+海外新建项目(绿地项目)”多元化立体开发模式。同时,东欧新能源市场频繁出现负电价现象,这不仅反映了能源电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储能设施不足的问题,也突显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激增与电力需求下降之间的不匹配。国际能源署指出,电力价格的波动性、支持性的储能拍卖机制以及税收减免政策,是推动欧洲地区储能装机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中资企业关注多元化业务投资方向,做好储能业务的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