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跨大洲、跨国别、长距离、大运量的新型国际运输方式,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昼夜不停地往来穿梭于亚欧大陆,不但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的成功典范。

8月18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布《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报告》系统总结了中欧班列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凝练了中欧班列的发展经验与启示,也描绘了中欧班列发展蓝图,成为中欧班列步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的重要行动指南。

五大成就获赞誉

“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自开行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参与,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国家发展改革委开放司司长徐建平在《报告》专题发布会上如是说。

《报告》系统阐述了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取得的五大成就——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助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维护了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了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共产品。

《报告》显示,2021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5183列,实现月行千列、年超万列,服务网络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运输品类超过5万种,班列综合重箱率达到98%以上,重点枢纽间开行数量基本实现双向均衡。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196个城市,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中欧班列的开行完善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拓展了国际联运通道,大幅提升了沿线口岸、枢纽节点能力,形成了‘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空间布局,开创了国际物流运输合作新局面。”徐建平说。

班列穿梭,热络的不仅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深化了国际产能合作,加速了要素资源跨国流通,促进了沿线国家民生改善,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欧班列境外节点城市与中国主要开行城市之间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为中欧之间文化传播和交融创造了更多机遇。

“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给沿线国家送去了‘中国制造’‘中国机会’,也捎回了‘欧洲产品’‘欧洲希望’,‘中欧班列+贸易’‘中欧班列+口岸’‘中欧班列+园区’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中外各方对开行中欧班列的需求不断增长。”徐建平说。

“中欧班列+”新业态快速成长

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国际航空和海运运力不足。为进一步畅通国际邮件、跨境电商商品运输渠道,自前年以来,在海关部门的支持下,邮政公司、物流公司利用中欧班列疏运受疫情影响积压的进出境邮件、跨境电商商品。中欧班列成本低、运费低的优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本土跨境电商商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境。

“通过加强与铁路、邮政等部门的合作,提升中欧班列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互通,形成监管合力,提高通关效率。”在谈到下一步与中欧班列有关的监管服务工作方向时,出席上述发布会的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夏俊告诉记者,海关将支持有关城市在符合监管条件的前提下开展中欧班列运邮测试,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参与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商品运输,培育贸易新业态,同时强化与沿线国家海关部门的交流合作,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持续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近年来,海关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和促进中欧班列发展,除了出台支持中欧班列发展的十条措施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作业效率外,还积极支持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

据夏俊介绍,海关会同铁路部门推动实施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提高中欧班列境内段转关运输通行效率和便利化水平,首票出境快通业务、首票进境快通业务分别在乌鲁木齐、重庆落地实施。同时,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协作配合,推动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铁路场站为启运港,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为离境港的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落地实施,增强集结中心功能。

数字化管理助力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中欧班列发展的方向。为提高中欧班列全程作业效率,提升国际联运信息化服务水平,中国铁路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签署了国际铁路联运货物运输电子数据交换协议,大幅提升了口岸作业效率。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口岸”系统建设,开启铁路无纸化通关时代。

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庄河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国铁集团在充分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等部委以及各地平台公司意见基础上印发了《中欧班列信息集成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开工建设了中欧班列信息集成平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包括开通中欧班列门户网站,打造信息发布、境内外全程业务、客户服务的重要窗口,实现与中欧班列相关主体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目前,国铁集团正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铁路公司协商推进基于双方电子签名互认的无纸化运输。同时,在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合作机制下,有关各方正在研究各国铁路开展区块链信息追踪的实施方案,将进一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多便捷服务。



主办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

运营单位:北京中标赛宇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