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指出,30年前,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从此走在了地区合作的前列。孔子说,“三十而立”。经过30年风雨同行,中国与东盟立起了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共同理念,立起了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共同命运,立起了振兴亚洲、开创未来的共同愿景。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愿同东盟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开创更加精彩的下一个30年。
经贸合作更加精彩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东盟继续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7862亿元,增长32.9%,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4%。其中,对东盟出口4398.3亿元,增长43.2%;自东盟进口3463.7亿元,增长21.8%。1至2月,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额排前三位的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
中国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并取得经济正增长。有东盟专家指出,目前东盟各国正面临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两大议题,今年的中国两会对整个世界发展都非常重要。
加强区域合作和集体行动将进一步推动东盟经济复苏,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有力提振了各方对经济增长的信心。RCEP各成员国都在为迎接RCEP生效做功课,在3月2日至3日举行的第27届东盟经济部长非正式会议上,各国部长强调将努力兑现RCEP的承诺,以确保企业和民众可以从中受益。
而中国如何推进落实RCEP也更为引人瞩目。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及要推动RCEP尽快生效实施,表明中国政府对这一协定的高度重视。事实上,RCEP签署3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在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先后部署加快做好RCEP生效实施的国内有关工作。
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将进一步同东盟深化互利合作,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同《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对接,推动RCEP早日生效实施,推动澜湄合作更充分释放潜力,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
抗疫驰援 疫苗之友
中国在不同场合承诺疫苗上市时将优先考虑向东盟十国提供疫苗,建立“中国-东盟疫苗之友”,加强信息分享和疫苗生产、研发、使用合作,培养更多的卫生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建设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疫苗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援助与采购,文莱、柬埔寨、老挝、菲律宾、缅甸等国获得了来自中国援助的疫苗,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则通过商业渠道进行购买。
2020年12月6日,印尼政府收到中国科兴的首批120万剂新冠疫苗,今年1月13日印尼总统佐科率先接种中国疫苗,由此拉开印尼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序幕。2月7日,中国援助柬埔寨的首批新冠疫苗抵达金边,截至2月22日,柬埔寨已有3.7万人接种中国新冠疫苗。2月23日,新加坡政府采购的首批中国科兴新冠疫苗运抵新加坡。2月24日,首批中国科兴新冠疫苗顺利运抵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这是中国向泰国出口的第一批新冠疫苗,也是泰国进口的第一种新冠疫苗,泰国因此成为第一个商业采购并大规模接种中国疫苗的东盟国家。2月28日,中国援助菲律宾的60万剂新冠疫苗运抵马尼拉维拉莫军用机场,这是菲律宾接收的首批新冠疫苗。
在东盟国家大多尚不具备自主研发和量产疫苗的背景下,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同样成为中国与东盟疫苗合作的亮点。泰国的国家疫苗研究所与中国清华大学签署了疫苗研发谅解备忘录;中国科兴与印尼国营制药企业签署协议,达成2021年全年疫苗半成品供应意向,印尼国营制药企业将负责在印尼完成疫苗的灌装、包装与分销;科兴还逐步向马来西亚提供1400万剂新冠疫苗半成品,与马来西亚制药集团发马公司合作,在当地完成疫苗最终生产。
谈及中国-东盟关系未来走向,王毅表示,中方将进一步向东盟提供抗疫支持。中方正在向东盟各国提供新冠疫苗,并且协助印尼打造东南亚疫苗中心,下一步将继续对东盟国家的需求予以重点支持。
彼此关切、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动力所在。2021年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双方将积极参与和推进抗疫、扩大贸易投资、加强互联互通、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农业开发、产业结构升级等领域更紧密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