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口展现较强的韧性 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

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整体表现好于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出口逐季回稳向好。从规模看,前三个季度,进出口规模分别为6.57万亿、7.67万亿、8.88万亿元,二、三季度环比增加值均超过1万亿元,环比增速均达2位数。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其中7月份单月出口创历史新高,9月份单月进出口、进口值均创历史新高。从增速看,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5%、-0.2%和7.5%,呈现一季度大幅回落、二季度止跌企稳、三季度全面反弹的发展态势。二是出口展现较强的韧性。我国出口从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主要支撑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疫物资拉动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抓住疫情发生后防疫物资海外需求增长较快的商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1.04万亿元,增长36.5%。二是“宅经济”商品拉动出口增长1.1个百分点。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明显,合计出口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电等“宅经济”商品8808亿元,增长17.8%。三是国内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出口订单的增加。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端率先恢复,有效弥补了全球因疫情冲击造成的供给缺口,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增加,也支撑我们出口的持续增长。三是进口需求稳中向好,也支撑了进口值的回升。我国在全球率先复工复产,不断巩固扩大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成果,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也带动了进口回暖。三季度,我国进口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值增长3.9%,其中电子元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口分别增长14.9%、11.6%,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砂、铝矿砂进口量分别增加12.7%、10.8%和12.7%。四是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根据WTO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7月份,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进口份额为11.3%,同比分别提升1、1.1和0.8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李魁文表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依然受阻,经济全球化也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不确定不稳定性也明显增多,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相好势头将继续巩固。(来源:第一财经)

二、特朗普拟取消部分太阳能电池板进口关税豁免

特朗普周六(美东时间10日)签署了一项声明,强调他支持取消对一些进口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的关税减免,并将2021年对进口太阳能面板的关税从原计划的15%提高到18%。

特朗普表示,在2018年1月他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后,美国国内行业开始提高某些太阳能组件的产量和市场份额,但还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特朗普认为,不应将双面板排除在关税之外,他补充称,这样做限制了总体措施效果,并可能继续削弱已有措施的有效性。特朗普在白宫发布的一项声明中:“鉴于竞争产品进口的增加••••••有必要撤销这种豁免,并对双面太阳能板征收保护性关税。”“为达到该项行动所设想的全面支持效果,有必要将保障措施实施第四年的保护性关税税率调整至18%。”白宫的声明宣布。中国光伏电池生产商目前在全球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双面光伏电池市场在太阳能电池板市场的份额虽小,但正在不断增长。双面电池板价格更高,但发电量比传统电池板更大。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1-7月太阳能电池累计出口数量为15.6亿个,较去年同期增长25.72%。(来源:财联社)

三、国际经贸规则调整趋势怎么看

未来,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新方向呈现“全球性收缩”和“区域内强化”的特点。此外,数字贸易规则的完善将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日前在北京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指出,近20年来,国际贸易格局和全球产业链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区域内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至2019年,北美、欧盟和亚洲域内贸易占本区域总贸易比重年平均值分别达到51.7%、59.3%和50.4%,全球产业链也呈现出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三大区域产业链格局。二是随着亚洲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攀升,域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亚洲与北美、欧盟间的双边贸易占比不断上升,而北美与欧盟间的贸易占比有所下滑。三是在三大经济体中,北美与亚洲的产业链联系程度最为紧密。1999年至2019年,北美与亚洲双边贸易占北美总贸易比重的年平均值为21.6%,而同期欧盟与亚洲、北美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占比年均值仅为11.9%和11.5%。

中银报告认为,近年来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向区域内“高标准”和区域外“强排他”的方向演变,将会对全球产业链布局和流向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而言,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后全球产业链布局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首先,域内关税减免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根据协议文本,全面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撤销了区域内农产品和工业品逾99%品种的关税;日本与欧盟签署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中欧盟取消99%针对日本商品的关税,日本则取消94%针对欧盟商品的关税。正在有力推进的RCEP协定中,90%的货物贸易关税将被取消。在近期达成的英日自贸协定中,英国对日本99%的出口都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在汽车关税中,英日双方同意将分阶段降低关税,直至2026年全部取消。贸易关税减免全覆盖将进一步降低区域内中间品贸易成本,从而强化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

其次,域外“强排他性”规则将使区域间产业链趋于弱化。原产地规则的“高标准”、毒丸条款等成为域内成员国对域外成员的非关税贸易保护工具。例如,美墨加新自贸协定(USMCA)、CPTPP和EPA针对纺织服装产品均设定了“从纱开始”的原产地标准,要求非原产纤维和纱线重量不能超过使用该原料重量的10%;USMCA则要求包括乘用车、轻型卡车和汽车零部件在内75%的汽车配件需在北美生产,以满足零关税待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62.5%)。因此,新贸易协定中更为严格的原产地标准,将促使成员国更多使用区域内材料和货物,区域间产业链将呈现出弱化趋势。此外,USMCA还规定,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 将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的第三国国民控制或所有的企业。这意味着,若投资于美墨加区域的中国企业与美国政府产生纠纷,可能将无法援引USMCA的国际投资仲裁条款。这些针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性投资约束,进一步削弱了域外国家直接投资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削弱区域间产业链。

再有,允许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加速全球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特征。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8年,全球数字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近5.8%,规模达到3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在数字服务贸易的影响力超过货物贸易。随着数字贸易的发展迅猛,数字贸易规则成为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重点之一。电子传输免征关税、确保网络安全、消费者保护以及承认电子认证和签名的合法性成为新一轮数字贸易规则的共识。尽管美国和欧盟对于禁止数据本地化条款仍存在分歧,但随着数字经济、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智能化和线上化趋势将会加速,现代生产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将进一步呈现出在线、智能、交互以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主办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

运营单位:北京中标赛宇科技有限公司